“我不是英雄”专访结“人链”救人的贵州籍大学生李佳隆
当天下午,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为挽救两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生命,长江大学一群“90后”大学新生义无反顾地下到滔滔江水,在湍急的江流中手挽手结成“人链”合力救人。两名落水少年获救了,而救人的大学生中,却有三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17岁的贵州男孩李佳隆正是“人链”中的一员,当天是他第一个跃入江中,事后,“人链”小组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
见义勇为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英雄”的光环是否会成为他稚嫩肩膀上的负担?昨日,在贵阳六中校园内,本报记者第一时间约见了放寒假归来的李佳隆。

救人是本能的反应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你参演了再现你们结“人链”救人的纪实电影《荆州1024》了,“重历”一遍当天的情景,尤其是“重历”落水救人一幕时,你有怎样的感触?
李佳隆(以下简称“李”):《荆州1024》是一部以我们结“人链”救人为主题,反映平实中见英雄的纪实影片。“走出心理阴影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经历一遍阴影产生的事件。”这是《荆州1024》导演告诉我们的话,也是我决定参演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尽管明明知道是在拍戏,但在事发地“重历”落水救人一幕时,大家还和之前一样紧张、焦急。尤其是我在水里看到,岸边同学苦苦哀求更多人来救我们时,我甚至感动得想哭。
虽然经过影片的拍摄、学校的心理疏导和家人朋友的关心帮助,自己已经慢慢走出了心理阴影。但直到现在我都还是缓不过神来,他们三个已经走了。
记:这部电影啥时候能和观众见面?
李:现在已经杀青了,正在后期制作。可能今年三四月份就能和观众见面吧。
记:现在再回想起当时下水救人的举动,有没有被自己的行为感动?
李:谈不上感动。我觉得在那种紧急关头,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去救的。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本能的反应。
记:如果当时你退缩了,现在会后悔吗?
李:会,肯定会。如果看着小孩溺水,见死不救,尤其是如果再在岸边眼睁睁看到三个同学为了救他们而遇难,我心里所存受的压力肯定会比现在更大,愧疚感也会更强。
不过,我觉得当天那个场景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不会退缩,就连我们班体重高达180斤的“小胖”拼命要冲下去,同学们担心他下去了,肯定没人能拉得上来,所以才死死抱住了他。
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记:你在QQ空间里给朋友说“经历这次落水救人后,关于生命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可以具体说说“更深的体会”吗?
李:生命太脆弱了!当时在江里遇到漩涡,喝了太多太多的水,也挣扎了无数次,好几次都快沉下去了,还好徐彬程递过来一个救生圈。如果他再晚几秒,我肯定也没了。在岸边醒过来时,我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珍惜生命、好好活着,现在这是我经常告诫自己的话。
记:这次救人经历,对你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影响和变化吗?
李:有一点点变化。事发后的一个多月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电视台、媒体记者来采访,多多少少会打乱我们的生活规律,当时真的觉得有点烦。而且那一个月,我们几乎都没安安心心上过课。经常是我们刚刚才坐到教室里,突然外面来了记者,我们几个就又被叫走了,这样确实耽误了很多学习时间,所以我们今年的期末考试也安排到下学期缓考了。虽然有一点点影响,但只要自己的心态摆正就可以了。
毕竟18岁就经历了这些,也算得上人生的一笔财富了。
坚持做好事才是真英雄记:成为“英雄”后感觉压力大吗?
李:有点,现在就连自己的行为举止都得谨慎,因为现在要维护我们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不能太随意了。但感觉自己心理上还是成熟了一些。有时候,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开始想放弃,后来一想那么大的困难我们都挺过去了,为什么这么小的事不能呢?很多时候这件事给了我一些勇气。
记:对于“英雄”二字,过去你的理解是什么?现在呢?
李:堵枪口、炸碉堡,以前觉得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才能叫英雄,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觉得英雄好像并不远了,平凡事也能见光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不过要长期坚持做好事,成为真正的英雄还是很难。
记:那你觉得自己是英雄吗?
李:我不是英雄,我仍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觉得一个人要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我觉得天津那位风雨无阻,蹬了几十年三轮,攒了35万,就是为了帮助素不相识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的白芳礼老爷爷才算得上真正的英雄。
我也是差点死的人记:你们的义举在赢得众多人褒扬声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另类评价”。比如我发现你QQ空间里就有人留言“说你们因祸得福怎么样啊,或者是说你们的荣耀建立在了逝者的悲哀上……”对此你怎样看待?
李:我很惊讶,也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怎么会说这样尖酸刻薄的话。我也是差点死的人呀,还说什么因祸得福。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希望这些荣誉!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用这些荣誉,去换回我三个朋友的生命。
记:你父亲好像并不太赞同你们当时搭人梯救人的方法。他说:精神是可嘉的,但方法却有待商榷。如果当时你们能冷静下来,尝试找工具、报警等方式救人,兴许效果会更好。你如何看待父亲的说法?
李:我能理解一位父亲对孩子保护、关心的心情,站在父亲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行为是过激了一些。但如果真的像父亲所说的那样:大家商量一下,再找其他的解救办法,可能那两个小孩早就没影了。而且我敢说,如果当时换成是父亲在现场的话,他肯定也会像我一样不顾一切先下去救人。